不知不觉
幼小衔接系列分享已经过半了
不知道家长们对以上幼小衔接的内容
掌握多少了呢
那么
接下来继续介绍
入学必备8种能力之
数学准备能力!
数学准备能力,是涉及孩子学习数学的基础算数能力,包括顺利的数数,认识计算符号,学会比较、分类、排序,认识简单图形,培养时间观念,认识钱币能独立完成小数额的购买任务,培养数学感知能力。
1、顺数一百不含糊 算术基础是数数
顺数一百不是简单的“顺口溜”式的从1数到100,就说明孩子的数数能力很好了,而是孩子能够做到点物数,即用手依次点着一个个物体,数有几个。例如点数路上有几颗树,点数楼梯有几个台阶等。
上学前的孩子一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:
能口头数到100,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。
能手口一致地点数20以内的实物(如糖果、玩具等),排除物体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干扰,并说出实物的总数。
能从10倒数到1,能从10以内任何一个数倒数到1。
能按实物数或言语提示取出同样多的实物,例如:请你拿出12块糖果放在桌上,孩子能做到。
能够以一个数(如2,5,10)作为计数的单位按数群进行口头计算(如5,10,15,20,…)。
若孩子无法完成以上事项,家长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数数、演唱数字歌、看图数数等方式进行提升训练。
2、数学生活常对应 加减乘除分得清
对应关系:指人们对两个不同元素之间建立对应联系的思维方式,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。例如:“妈妈买了7个苹果、5个梨。苹果比梨多几个?”为了方便理解,老师会把实物一一排开,一个苹果对应一个梨,孩子们就能很快发现,有两个苹果没有与梨对应,所以苹果比梨多2个。
提升孩子的对应能力,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感知对应关系,比如:数数家里有几个人吃饭,需要几把勺子、几双筷子、几个碗,然后让孩子一一对应的摆放碗筷。还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物体的配对活动,比如:整理成对的袜子、钥匙和锁头是一对、毛巾和脸盆是一对、雨伞和雨鞋是一对等。
3、幼儿园里学比较 数学基础打得牢
比较思维:指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异同的思维过程,是确定有关事物共同点与不同点的能力。借着对大小的区分,孩子能理解量的概念、量的变化,寻找事物的相同和不同,比较事物的各种属性等。
小学各年级数学考试最常见的题目就是比大小,数学比较在学习数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。数学比较的内容有很多,比较物体的一些特征:大小、长短、高低、宽窄、粗细、颜色、轻重、形状等;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;比较物体的空间位置等。
培养孩子的比较思维和比较能力,家长可以通过相关比较概念的教学、观察生活中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等。
4、大数化小早准备 方法习得由分类
分类:指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(属性)的东西归并在一起。分类活动可帮助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,并逐步形成关于具体事物的集合概念。
幼儿的分类能力有明显的年龄差异,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:3岁左右的幼儿对物体的感知是笼统的、模糊的,他们分不清物体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,不能按照某个物体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。
第二阶段:4~5岁幼儿已能初步识别物体的某些特征和属性,也能根据物体的某些明显特征进行分类。
第三阶段:5~6岁的幼儿不仅会按照实物的颜色、形状等外部特征进行分类,而且还开始按实物的用途特征进行分类。
判断孩子的分类能力是否达到入学水平,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测查:
会按物体的一个特征的肯定或否定的标准进行分类。如在有10个各种形状的集合图形中能分出是三角形的图形有几个,非三角形的又有几个。
会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。如让孩子在众多的玩具中找出既有红色的又有圆形图案的玩具。
会多角度分类。如可利用扑克牌让孩子至少用4种方法将牌进行分类,并能说明理由。
若孩子无法完成以上检测,家长可以通过图片分类游戏、物品整理、找出不同类型的物品等练习进行提升训练。
5、数学常要比大小 排序准备很重要
排序:指根据一组物体的某种特征(长短、高低、大小、多少、重量、高度等)的差异或按某种规则(如从长到短、一长一短、两长一短等),按顺序进行排列。
上学前的孩子在排序上一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:
能按照物体的大小、长短、高矮、粗细、厚薄等量的差异进行排序。
能将物体按一定量的差异,从两个方向排列成递增或递减的顺序。
在按等差关系排列的物体序列中,知道任何一个元素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元素大,比后面一个元素小。
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组物体进行排列,知道比较的标准不同,排列的结果不同。
能利用一个中介,用传递方法进行排列(如告诉幼儿有3个球,红球比黄球大,黄球比绿球大,看孩子会不会将3个球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)。
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。
若孩子无法做到做到,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按大小排序、按多少排序、按高矮排序、按长短排序、按粗细排序等培养孩子的排序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