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宝贝,穿上外套,不要冷到啦!”
	 
	“吃饭啦!快去洗手!”
	 
	“字写清楚点,我都看不清老师看得清吗?难怪考试总丢分,擦掉重写!”
	 
	“跟你说了多少次了,怎么老是这样?”
	 
	“怎么这么笨,教你多少次啦,还不会?”
	 
	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,不少家长在充当“爱唠叨”的角色。
	 
	所谓“关心则乱”,家长喋喋不休的唠叨,和不停的语言否定,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危害呢?
	 
	01
	 
	影响孩子自信心提升
	 
	家长不停唠叨,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,孩子长期接收来自父母的负面评价,会使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,对自己的评价也会降低,认为“我不行,我不能,我很笨”,在做一些事情时会畏手畏脚,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。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积累过多,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。
	 
	02
	 
	使亲子沟通出现裂痕
	 
	很多亲子关系的“通病”都在于“父母说的太多,孩子听的太少”。
	 
	比如家长经常抓住孩子的一个错误点,开始长篇大论的教训;又或是强制的“不允许这,不允许那”,从来没有尊重过孩子的感受...这就是心理学上的“超限效应”:当刺激过多,过强或作用过久,就会引起不耐烦和逆反的心理。
	 
	父母不停止的唠叨,和趾高气昂的命令,最容易把孩子逼向叛逆。等到了青春期,孩子会发生“出走”现象。
	 
	03
	 
	扼杀孩子的责任感
	 
	家长不停的唠叨和说教,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,孩子会认为反正有人提醒,便不会用心做事。而当问题出现以后,就会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。
	 
	所以,长期被唠叨的孩子,缺少责任感和独立意识,会变得懒惰、散漫。
	 
	04
	 
	使孩子不愿倾听
	 
	在很多时候,孩子的问题不全是错误,有时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现。
	 
	如果家长不跟孩子沟通,给孩子解释的机会,而是自己不停的说,只要孩子稍微说几句,很多家长就觉得是孩子在狡辩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算有再多的话,也不愿意跟家长诉说,更不愿意去倾听家长说的话了。
	 
	当孩子逐渐长大,家长此时再对孩子进行不厌其烦地说教,孩子必然不愿意听。
	 
	家长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,正确激励孩子成长!
	 
	01、给予孩子更多鼓励
	 
	孩子之所以常常听不进父母的话,就是因为他们的好行为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。少一些唠叨,多用一些鼓励的话语,如:“没关系,下次再来。没问题,我相信你。你做的真的很好了...”
	 
	孩子在做一些事情后,常常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,家长应该及时鼓励孩子,给予肯定,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感,变得更加自信大方。
	 
	02、给予孩子更多包容
	 
	每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的,正是有了失败的经验,孩子才能从中学习,拥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能力,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!
	 
	所以不要对孩子过于苛刻,抓住孩子的小错误不放,而忽视孩子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。
	 
	03、培养孩子责任感
	 
	当孩子没完成安排好的事情时,许多家长就会一边不耐烦的唠叨,一边伸手帮孩子做了。比如代孩子整理书包,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等。在孩子没有按照要求完成时,家长可以让孩子重新或继续完成,而不是直接动手将事情办好,这样,孩子才知道如何负责任。
	 
	当孩子遇到问题时,不要急于帮孩子解决,让孩子从小就知道,必须靠自己努力解决,勇于面对,勇于负责任,把事情做好。
	 
	04、积极沟通,不轻易否定
	 
	当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与家长不一致时,家长不要用不可置否的语气和孩子进行交流,不要直接否定孩子,或者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,要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,积极和孩子沟通,多问孩子几个“为什么”,允许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。
	 
	在面对孩子的时候,家长不妨少一点唠叨,多一点倾听;少一点批评,多一点鼓励;少一点比较,多一点欣赏。
	 
	让孩子把父母的话听进耳朵的秘诀不是唠叨,“少说多听,双向沟通”,才能拉进亲子关系。